十二建除日是吉日吗,十二建除日的历史意义和民俗传说

吉日 10 0

十二建除日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,其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丰富的民俗传说。今天从吉日性质、历史意义和民俗传说三个方面对十二建除日进行介绍。

一、吉日性质

1、什么是十二建除日?

十二建除,即“立春”、“雨水”、“惊蛰”、“春分”、“清明”、“谷雨”、“立夏”、“小满”、“芒种”、“夏至”,“小暑”,“大暑”,节气都是以地球公转为基础,标志着季节变化和天气变化,每个节气之后都有一个称为“建”的日期段,也就是所谓的“十二建”,在每个月份中,“初一至初六”的日期段则被称为该月份的“除”,“十二建除日”,就是指每年12次出现在某个月份中初一至初六这6天内,与某个特定节气相关联的日期。

2、吉凶如何判断?

中国传统文化中,人们认为不同时间点会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吉凶祸福,在十二建除日中,有些日期被认为是吉日,有些则是凶日。“初一”和“初二”被认为是十二建除日中最吉利的两天,“初三”至“初六”的日期则相对较差。

3、十二建除日真的会影响人们生活吗?

虽然现代科学已经能够解释很多自然现象背后的原理,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天时地利人和”的观念仍然深入人心。很多地方依旧存在着根据十二建除日进行农事、婚嫁等方面安排的传统习俗。

二、历史意义

1、历史渊源

关于十二建除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《周礼》:“岁之大纪曰:岁以春分为首。”春分就是指立春节气所在位置。“小记·孟夏之月疑”,也提到了“六月之望,谓之‘小暑’”。可见,古代中国社会中已经存在着将时间按照节气划分,将其与具体事件联系起来的观念。

2、历史演变

随着时间的推移,十二建除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气概念,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,人们对于十二建除日的认识和应用也有所差异,唐代,官方规定每个月份只有一个“建”日期段,到了明清时期,开始出现了将某些节气分为两个“建”的情况。

3、历史遗产

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时间概念之一,十二建除日已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这也表明了其在中国社会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。

三、民俗传说

1、祭祀活动

很多地方,“初一”和“初二”被视为吉利之日,这两天进行祭祀活动是比较常见的习俗,福州市鼓楼区就有举行春季庙会和花车游行等庆祝活动,湖南省岳阳市则会举办以龙舟竞渡为主题的“端午节”庆祝活动。

2、农事活动

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,十二建除日也被广泛应用于农事活动,湖南省宁乡市,人们认为“惊蛰”是种植桑树的最佳时期,在四川省广安市,有将谷雨作为种植茶叶和荔枝的重要时间节点。

3、婚嫁习俗

很多地方,“初一”和“初二”也被视为结婚的吉日,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,人们认为每年清明节后第一个星期六是结婚的黄道吉日,在浙江省杭州市,有将芒种当做结婚日期的传统。

通过对十二建除日吉凶性质、历史意义和民俗传说等方面进行介绍,看到这个时间概念所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。虽然现代科学已经能够解释很多自然现象背后的原理,十二建除日依旧深入人心,影响着人们的生活,未来,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,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。